水利风采

经验推广之奏响水润民心“三部曲”——四川绵阳市游仙区水利改革发展侧记

来源:中国水利报 | 编辑:县水务局 | 日期:2018-05-04 | 阅读: 84

巴蜀腹地,涪江向东,一条条渠道蜿蜒伸展,一项项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如火如荼……

“古有都江堰,今有武引渠。”武都引水工程是四川“西水东调”总体规划的大型骨干水利工程,概算总投资106.82亿元,分三期建设。其中,武引二期灌区项目被列为国务院172项节水供水重大水利工程,于2012年12月全面开工建设。

“工程全部建成后,总灌溉面积达327万亩,将跻身全国17个特大型灌区之一,全力支撑川西4市11县(区、市)经济社会发展,彻底改变这些地区千百年来靠天吃饭的历史,受益人口近700万。”武都引水工程建设管理局党委委员、总会计师唐定明介绍说。

作为武引工程建设的“主阵地”,近年来,游仙区大力推进水利改革,出台一系列重大部署,采取一系列扎实举措,全面奏响管水、治水、用水“三部曲”,描绘出水利改革美丽新图景。

管水曲: 

“三主模式”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助农增收 

“过去破旧的渠道变得畅通了,每亩地的收入比以前增加了不少。算上节水奖励和补贴,全年水费总支出比前些年还要低。”徐家镇用水户张大明对农村水价综合改革带来的变化赞不绝口。

2017年5月25日至26日, 全省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工作现场会在游仙区召开,19个市州的相关负责人前来“取经”,节水增效的“游仙答卷”成绩喜人。

近年来,游仙区作为水利部确定的全国80个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试点区(县)之一,积极推行“以群众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以节水增效为主线”的“三主模式”,推进农村水价综合改革,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渠系水利用系数由0.67提高到0.85,灌溉保证率由70%提高到85%,水费成本降低近40%,灌溉时间缩短5~10天。

“要转变政府职能,通过政策有力引导,把广大用水农户组织起来,发动起来,把‘要我参加’变为‘我要参加’。”游仙区水务局局长胡宗文的话道出了水价改革的“诀窍”。

改革试点伊始,游仙区将推进水利工程产权改革作为“一号工程”来抓,通过明晰责权范围、利益归属、运行方式,将协会自建的小型水利工程确权到用水户协会,授予水利工程使用权,并颁发所有权证书,明确工程的所有权、经营权和使用权,建立初始水权制度,由用水户协会向农户颁发水权证,群众自主管理的积极性由低到高有了大转变。

初始水权制度、分类水价制度、超定额用水量累进加价制度……一项项制度的建立,让游仙区用水更加规范,成效显著。

“执行定额供水、计量收费、超额加价的水费制度后,灌区实现亩均节水50立方米以上。”协会监事会会长贾从明说,“以往魏城片区年平均用水量为70万立方米。几年来,通过末级输、配送渠系的改善,常年可节约用水30多万立方米,为村民节约资金3万多元 。”

水价改革,节水增效是根本。游仙区将节水奖励和财政精准补贴作为撬动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的杠杆,产生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节水奖励资金来源由用水户累进加价结余资金、区级财政补贴和武引游仙灌区水费收入三部分组成。奖励资金由协会具体补贴到种粮农户和经济作物用水户,并定期在项目区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

政府“搭台”,农民“唱戏”。在项目实施区内以灌域或村为单位,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组建用水户协会。全区83个用水户协会在区水务局指导下积极开展工作。通过管理权划分,明确管理责任,使每一个工程都形成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水管单位+用水户协会+用水户”分级管理模式,改变了农村水利工程“农民管不了、集体不愿管、国家管不到”的被动状态。

“政府帮助我们成立自己的用水户协会,我们就像吃了‘定心丸’,用水再也不愁没人管了。”徐家镇白鹤村用水户夏开成感慨地说。

2017年春灌前夕,魏城镇玉珠村二社有一口塘堰裂缝,渗水特别严重。村民马上将这一情况反馈给魏城镇玉珠农渠用水户协会,协会立即安排专业人员对塘堰进行了补修。村民都说,用水户协会就是“水务110”,哪里有险情就往哪里去。

用水户协会为何如此得民心?关键在于游仙区充分发挥用水户协会自治功能,做到“四个坚持”:坚持方案民定,坚持工程民建,坚持资金民审,坚持工程民管。真正实现了“一把锄头”放水、“一把尺子”量水、“一张票据”收费、“一支队伍”管护。

“每年遇到农田用水高峰期,用水户协会首先召集会员代表,统筹安排当年的用水情况,并将用水量、水价等进行公示,让百姓心里有本明白账。”用水户协会代表李永华介绍说。

治水曲: 

河长制促进“河长治” 

河水一年比一年清澈,变化人人看得见。如今,游仙区河流经过一番“洗礼”,重新焕发生机,变身为一条条水美生态景观带。

一水一渠总关民,河流问题历来备受瞩目。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游仙区,境内河流纵横,水系发达,“家底”厚实:大小河流共计117条,湖库290处,游仙武引斗渠以上渠道29条。

2014年,游仙区被水利部确定为“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县”。几年来,以河长制为抓手,以坚持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为目标,大力开展生活污水治理、工业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等六大水环境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游仙区全面落实河长制各项工作任务,水污染“攻坚战”打了一场漂亮仗。

“游仙区通过创新河湖管护体制机制,促进了河湖防洪、供水、发电、生态等综合效益的发挥,并在改善河湖区域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大作用。”游仙区水务局副局长陈绍亮说。

保护河湖,顶层设计是关键。从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出台《绵阳市游仙区河道管理河长制工作方案(试行)》,到出台《游仙区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方案》,建立四级河长体系,游仙区形成了政府主导牵头、乡镇全员参与、压力层层传导、人人职责明确的五级管理体系。同时,建立包括河长会议制度在内的十项制度,为河长工作“保驾护航”。

通过整合水务、环保、公安、发改等18个部门的执法力量,创新建立水务警务四级警长制,区级设总警长,按河道流域设水务警务联合执法大队,乡镇(街道)设警务室,村社设警务工作站,每月开展一次水域环境整治联合执法行动,奔着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去。

河长工作如火如荼。手绘河道水情图,把脉河道“病情”,开出治水良方。对河道“病情”时时跟踪,实行动态化管理。对巡河发现的问题,及时落实责任单位限期整改……

目前,游仙区共有各级河长1579名,“战斗”在巡河一线。其中,总河长2名,县级河长18名,乡镇级河长208名,村级河长524名,社级河长845名,“一渠一长、一塘一长、一库(湖)一长、一河一长”的目标已经实现。

严格考核,河长担责。由区委巡察组牵头,区目标督查办、区监察局参与,建立工作督察制度、考核问责制度,将“河长制”推进情况纳入部门、乡镇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对河库管理混乱、问题突出、执法严重不到位,导致河库资源环境遭受严重破坏的,按照“谁监管、谁负责”的原则,严格问责和整改落实,追究相关单位和人员责任。

“还河于民,铁腕治污。”游仙区严格执行产业负面清单制度,以治污倒逼企业转型升级,加大企业生态循环境改造力度。2017年,整治15家排放污染物企业,关停取缔5家重污染企业,改造河道禁养区、限养区范围内对水环境构成威胁的养殖场136家,完成规模养殖场整治提升工作。

2017年,累计出动机械60台次,组织河道清漂打捞队1400余人次,清理河面漂浮物、打捞水葫芦120余吨,打扫河岸120余公里……这项工作使得河道畅通,堤岸整洁,水面清洁。

一串串数字的背后,是坚持水岸同治、全力推进岸上污染源治理的决心。

创新让治水变得更有力。作为游仙特色,全区河流流域共建立了22个河道管护协会,明确了各自工作职责、开展日常巡河的范围和次数,并制订区域内的村民公约,让群众在参与、管理、保护母亲河的行动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老问题有了新办法。跨乡镇流域长,水情复杂,保洁难度大。对此问题如何解决?游仙区启动河道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在9条主要河道推行市场化保洁,实现了河道长效管理。其他河道按属地管理进一步加强资金和人员落实,以全面提高河道保洁水平。游仙区还在每季度召开会议,协力破解水环境治理难题。

2017年12月,游仙区顺利通过“全国河湖管护体制机制创新试点”省级验收。这得益于河长制的推行,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游仙样板”已经形成。

用水曲: 

高效节水灌溉激活“循环农业” 

“高效节灌溉方式,改善了灌溉条件、营养条件,大大提升了水果的品相、品质和口感。我们种植的青梅、猕猴桃已经通过了绿色有机认证。”魏城镇果老源种植公司负责人对高效节水灌溉带来的好处深有感触。

近年来,游仙区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加快乡村水利基础建设,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两方向,三结合”,积极发展高效节水灌溉,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明确定位,“双管齐下”。在发展高效节水伊始,游仙区就将“智慧水利”和“循环农业”定为发展方向。重点在条件成熟、产业发展好、积极性高的农业企业、农业合作社,高标准建设国际领先、国内一流的“水肥智能一体化高效节水灌溉系统”。整个系统由首部系统、田间系统、施肥系统、绿色防控系统、远程视频监控系统、云气象土壤墒情检测系统、远程智能管控系统组成,能准确监控葡萄种植过程中的土壤肥力、墒情、空气湿度、温度、植株病虫害等情况,实现水肥智能精准灌溉,形成先进的田间灌溉系统。

“游仙不生产一般的农产品,只生产高品质农产品。”有着城市近郊的发展便利,游仙区搭乘“乡村振兴战略”快车,结合“五个游仙建设”,将农业产业发展方向定位为“都市农业”。

“高效节水灌溉作为农业的基础配套设施,紧紧结合产业发展,产业发展到哪里,项目就跟进到哪里。”游仙区水务局局长胡宗文说。

在实施高效节水项目的区域同时实施“循环农业”。将养殖粪污通过厌氧发酵形成沼液,沼液过滤后通过高效节水灌溉系统输送到农作物根部,实现“种养循环”。在高效节水灌溉项目建设中,积极探索“节水减排”与“循环农业”有机结合,有效减少面源污染。

八品养殖公司和果老源水果种植公司的“战略合作”便是生态循环种养系统的体现。养殖时所产生的粪污,通过厌氧发酵形成沼液,再进行沉淀、过滤,然后通过高效节水灌溉系统,将生物有机肥(沼液)直接输送到猕猴桃、葡萄、青梅等植株的根部。

“这种方式既解决了粪污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又节省了种植所需肥料;既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又提高了水果产值和品质,真正实现了‘种养结合’‘生态种植’的‘循环农业’。”八品养殖公司负责人颇有心得。

在高效节水项目建设中,游仙区结合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股权管理制度,把产权制度改革与财政投入建设的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护运行紧密结合。对财政投入的小型水利工程项目同时进行农业水价综合改革,明确水利工程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对高效节水灌溉工程中财政投入部分进行股权量化,参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盈利分红。从农业企业盈利和分红中提取一定比例资金,作为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的管理维护经费,并由村集体或用水户协会与农业企业、合作社签订“高效节水灌溉工程管护责任书”,明确管护责任,让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得到更好管护,长期发挥效益。

高效节水,“效益优先”。通过3年的建设,游仙区高效节水项目初具规模,规划面积为5万亩,目前已建成高效节水灌溉面积近4万亩。节水、省工、减少面源污染、增加产值、提升品质,效益凸显。

游仙区武引局副局长陈枫算了一笔账:拿葡萄种植为例,实施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前,亩均用水180立方米,需人工40个,化肥、农药成本约2800元;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实施后,节约用水50%,按照游仙区水价改革后的水价政策,经济作物水价为0.2元每立方米,节约水费约为18元;减少用工12个,节约人工成本约为600元;使用沼液施肥,每亩减少肥料、农药用量40%以上,约为1120元。

“高效节水灌溉不仅让产量增加,而且市场销售价格也大幅度提升。以前为20元每公斤,现在为30元每公斤,亩均提高产量200公斤,能增加产值近3000元。”高效节水灌溉让魏城镇果老源种植公司负责人看到了希望。

风正好扬帆,奋进新启航。水环境、水资源已经成为游仙区加快发展的优先保障要素。如今的游仙区正紧跟新时代的脚步,乘上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东风,奏响更灵动的“水”旋律,阔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