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动态

送猪獾回家

来源: | 编辑:县林业局 | 日期:2018-04-24 | 阅读: 214

   

423日上午,成县林业局动保站工作人员、森林公安分局民警一起救助失落掉进粪坑的猪獾,并送归大自然。

 

           

         711分,成县森林公安分局接报警称:在成县城关镇支旗村江武路边恒达物流公司院内有一只野生动物,要求救助。接警后,成县林业局动保站工作人员、森林公安分局民警立即前往,发现确有一野生动物掉进了怛达物流公司院内的化粪池,将其打捞上来之后,确定该野生动物为猪獾(当地人称川猪),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动物.经检查,该猪獾没有受伤且具有野外生存能力,随后一起将其放归到无人适生区。

 

                                                                                                                                                                                     
                                            相关链接                                            

 

     

 

猪獾(学名:Arctonyx collaris),别称沙獾,山獾,是鼬科、猪獾属的哺乳动物。猪獾体型粗壮,吻鼻部裸露突出似猪拱嘴,四肢粗短,头大颈粗,耳小眼也小,尾短,其整个身体呈现黑白两色混杂,背毛黑褐色,胸、腹部两侧颜色同背色,中间为黑褐色。四肢色同腹色。尾毛长,白色。猪獾已列入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近危(NT)。

形态特征

猪獾体型粗壮,四肢粗短。吻鼻部裸露突出似猪拱嘴,故名猪獾。头大颈粗,耳小眼也小。尾短,一般长不超过200mm。前后肢5指(),爪发达。猪獾整个身体呈现黑白两色混杂。头部正中从吻鼻部裸露区向后至颈后部有一条白色条纹,宽约等于或略大于吻鼻部宽;前部毛白色而明显,向后至颈部渐有黑褐色毛混入,呈花白色,并向两侧扩展至耳壳后两侧肩部。吻鼻部两侧面至耳壳、穿过眼为一黑褐色宽带,向后渐宽,但在眼下方有一明显的白色区域,其后部黑褐色带渐浅。耳下部为白色长毛,并向两侧伸开。下颌及颏部白色。下颌口缘后方略有黑褐色与脸颊的黑褐色相接。背毛黑褐色为主,背毛基白色,中段黑色,毛尖黄白色;向背后方,黄白色毛尖部分加长,使背毛呈黑白二色,特别是背后部和臀部。胸、腹部两侧颜色同背色,中间为黑褐色。四肢色同腹色。尾毛长,白色。

猪獾头骨形态和狗獾相似,但矢状嵴与人字嵴不如狗獾显著,额部与眶间区较狗獾宽而低平,稍向前倾斜,鼻骨较长,听泡宽而扁,距翼骨钩状突较远。翼臂的钩状突较宽,故两突间的间隔较近。腭骨较大,向后伸延部分达关节窝后缘的水平连线上。

猪獾的齿式=38。门齿小,排列成弯月形。犬齿尖长,内侧切面平,中央常有裂缝。第1、2上前臼齿极小,常退化。第3上前臼齿长扁形,中央臼齿突。上裂齿三角形。臼齿近方形。下前臼齿侧扁。下臼齿长,第1枚下臼齿前端两齿突前后排列,后端齿突两侧排列,内侧3齿突、外侧2齿突,但低于前端齿突。第2下臼齿小,仅是裂齿的一半。

 

 

 

 

 

 

 

 

 

 

 

 

 

 

 

 

 

 

 

栖息环境

猪獾栖息于高、中低山区阔叶林针阔混交林、灌草丛、平原、丘陵等环境中,  一般选择天然岩石裂缝、树洞作为栖息位点。

 

生活习性

猪獾喜欢穴居,在荒丘、路旁、田埂等处挖掘洞穴,也侵占其他兽类的洞穴。洞穴的结构比较简单,洞口一般有1~2个,多设在阳坡山势陡峭或茅草繁密之处。洞内1米深处常为直洞,也有长达8~9米的直洞。整个洞穴显得清洁干燥。卧处常铺以干草。

猪獾具有夜行性。性情凶猛。当受到敌害时,常将前脚低俯,发出凶残的吼声,吼声似猪,同时能挺立前半身以牙和利爪作猛烈的回击。能在水中游泳。视觉差,但嗅觉灵敏,找寻食物时常抬头以鼻嗅闻,或以鼻翻掘泥土。

猪獾有冬眠习性。通常在10月下旬开始冬眠,冬眠之前大量进食,使体内脂肪增加。入蛰后有时也在中午气温较高时出洞口晒太阳。次年3月开始出洞活动。

猪獾杂食性。主要以蚯蚓、青蛙、蜥蜴、泥鳅、黄鳝甲壳动物、昆虫、蜈蚣、小鸟和鼠类等动物,也吃玉米、小麦、土豆、花生等农作物。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不丹、柬埔寨、中国、印度(阿萨姆邦)、印度尼西亚(来华朝贡)、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蒙古、缅甸、泰国、越南。

在中国遍布各省、区,尤其以南方更多。